行业新闻
年轻人回归理性消费,如何利用“双11”
作者: BET356官网在线登录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 2025-11-09 09:40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编者按 进入11月,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节进入高潮。今年的消费战场,你是一定要清空你的购物车,还是袖手旁观?年轻人的消费态度日趋理性。这种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一定的消费和生活考量逻辑。今年,国家补贴成为消费领域的一大亮点,探索让政策贴近年轻人的有效途径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还走访了年轻人喜爱的线下市场,探索游戏新趋势、新体力消费方式。 —————————— 又一年“双11”如期而至。各大电商平台促销广告依然充足,直播呼声不断广播带货,销量还在不断刷新纪录。但喧嚣之下,年轻消费群体正在悄然从“冲动消费”的代表,转变为“理性购买”的主力军。这一变化改写了“双11”的消费背景,也向电商平台传递了“见招拆招”、积极求变的新要求。以往“双11”的典型场景是:熬夜盯着手机屏幕,与时间赛跑“闪购”,享受限时销售的混乱和开箱发货表情的即时快感。如今,“羊毛采集”、“逆向种草”的盛行,正在勾画出年轻人精打细算的消费新图景。今年“双11”前夕,中新网记者采访呼和浩特某高校发现,不少学生已经养成了“看东西”的新消费习惯。《中国新闻周刊》今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对全国5306名16岁以下青少年的调查中,77.7%的受访者在购买MGA时更看重“是否确实需要”,他们会判断个人需求并衡量长期价值,而不从消费端看,经过多年的“市场教育”,年轻人逐渐意识到“诱惑消费的成本”,“双11陷阱记录”、“闲置物品处置”等内容在社交平台上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了理性消费理念的美化。平台方面,禁止复杂繁琐的满额优惠政策,无休无止的超长促销周期,彻底消除了“一日冲刺”的紧张感;此外,平台上“每周一小节、每月一大节”的打折活动已成常态,部分产品“先涨价后降价”的营销工作,都削弱了人们对“双11”的信任。 “双11”的初衷是“帮助消费者省钱,帮助商家赚钱”。如果陷入“劳而无功”的孤立状态,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年轻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只是给各大电商平台一个提醒:主要的商家竞争不是营销噱头,而是透明的价格、良好的服务、可靠的质量。只有遵循这个精髓,“双11”才能摆脱“雷大雨小”的困境并迈向健康、可持续的未来。平台和交易者竞争逻辑的转变也是必要的。在“天天打折”成为常态、各大平台抢滩电商赛道争夺市场份额的背景下,竞争将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比如,一些平台或品牌在服装领域引入“AI试衣”等新技术,以“所见即所得”的体验缓解用户对网购不确定性的担忧;一些品牌也将更多预算从营销投入转向售后服务,注重提升用户整体消费体验,着力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这些举措的核心是从“赚快钱”向“做长远生意”转变,回应了年轻消费者对更高品质和体验的渴望。里恩斯。当消费者不再被视为“韭菜”,而是真正被视为长期服务伙伴时,理性消费的土壤就不断壮大。今年,“双11”购物节进入第17个年头。从最初的“价格狂欢”到如今的“理性回归”,折射出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成长轨迹。他们更加成熟的消费选择不仅正在改变“双11”,也正在重塑整个消费市场。毕竟,消费市场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倒逼产业升级,最终形成“消费者受益、企业提升品质”的良性循环。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结果。 上一篇:中国拒绝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