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新突破!分子古生物学家解开昭通僰人悬棺之谜

作者: 365bet体育投注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 2025-11-24 09:47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新突破!分子古生物学家解开昭通僰人悬棺之谜 2025年11月24日 07:22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悬棺从哪里来?人都去哪儿了?” ——这是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长期以来争论的一个科学问题。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的一项研究,通过古今比较基因组学的跨界追踪,在基因组水平上证实了西汉以来中国西南地区的宜宾和四川昭通地区的存在。该研究建立了一条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的人口迁移和文化传播走廊,为理解人口迁移和文化传播走廊提供了重要的跨学科解决方案。中华民族的迁徙、融合与周边辐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Nature of Nature》上。千年悬棺之谜 悬棺是世界上罕见的高空墓葬。棺材放置在悬崖、洞穴或靠近河流和悬崖的岩石缝隙中。学术界普遍认为,它起源于3600年前的福建武夷山地区,而且越往西,就越晚。这种丧葬习俗最终在明末云南、四川交界处的昭通、宜宾等地“消失”了。 30年来,通过全国文化遗产普查和考古调查,在云南、四川、重庆、湖南等长江沿岸省(市)发现了300多处悬棺葬遗址。滇东北与川南交界区是云南省西部分布区。在我国悬棺墓地的柱子上。悬棺遗址的分布,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地区,与历史文献中僰人的活动范围密切吻合。此外,在广阔的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印度阿萨姆邦还散布着许多悬棺墓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明表示,据史料记载,僰人自西汉以来就活跃在中国西南地区,曾建立“僰侯国”。然而,明朝以后,僰族和他们的悬棺逐渐消失在历史之中。云南省丘北县还生活着一个自称“僰人”的群体。 1956年民族认定时,他们被划为彝族。至今,他们仍保持着独特的祭祀传统,称为“魂洞”。“然而,悬棺从何而来,人又去了哪里,一直缺乏直接的科学证据。”张晓明说。完成时空谜题的接力“基因,成为破译这个谜题的重要钥匙。”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博物馆研究员吉学平说,“过去,通过研究悬棺中的人体骨骼形态,我们只能判断悬棺属于近年来,古基因组学的技术突破为解开悬棺之谜提供了契机。2020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兵及其团队在基因水平(线粒体全序列)上提出,悬棺墓葬可能起源于南方中国沿海并传播到东南亚,但仍缺乏“核基因组”层面的直接证据。为了进一步追根溯源,张晓明、吉学平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王传超团队、昭通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以及云南大学、广西民族棺材副博物馆等国内外机构合作,对云南、广西、泰国北部7个地点的木棺人类遗骸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云南丘北30个现代“僰人”群体进行了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在严格的古代DNA质量控制框架下,团队综合主成分、遗传距离等群体遗传模型,系统重建了古代和现代群体的谱系联系和迁徙轨迹。至此,悬吊之谜的解开有了重大突破。悬棺:现代“薄人”基因组的约43%至79%可以直接追溯到昭通的悬棺。张晓明说,简单来说,这是首次在核基因组水平上证实“悬棺主”的后裔就是今天的云南丘北人。同时,该研究还描述了悬棺葬的起源和传播路径:多项分析表明,悬棺习俗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支持了“福建武夷山是悬棺文化发祥地”的学术观点。此俗随后沿长江及其支流西移至云贵高原,并向东南传播至东南亚。个体悬棺与个体悬棺有着西南祖先的共同渊源,这表明它的传播并不是简单的思想流动,而是伴随着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我值得注意的是,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威新县的瓦石悬棺遗址中,两具距今约1200年前的个体遗骸均显示出与黄河流域和古代东北亚(包括蒙古高原)农耕民族有关的显着遗传成分,但它们所采用的方法是相同的。这一现象可能是由唐朝丰富的文化、经济和人口驱动的,这表明唐代及更早时期的悬棺社区可能具有明显的文化包容性和群体凝聚力特征,体现了唐代历史上“多元一体”的格局。张晓明表示,研究团队将继续在福建武夷山和华南沿海早期悬棺遗址进行系统采样,并将范围扩大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南岛文化区。太平洋岛屿。将联合区域内多学科力量,构建覆盖中国及东南亚的“丧葬习俗-群体遗传-文化传播”综合数据库和图谱,为推动中华伟大传统文化的系统解读和文物发掘与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记者蔡淑晶) (编辑:单小兵)